學習不完美的完美。
看了音樂人生,近年少有收得那樣好,加了一場又一場的記綠片。導演張經緯拍了鋼琴家黃家正十一歲及十六歲的兩段時期對音樂和生命的想法。黃家正一再強調我們都是人(human being),我們活著是要有意義,要活得精彩,在離開人世時,對自己所過的人生沒有後悔。學習音樂是一個途徑,去完美自己,完美這個世界。
黃家正活得註定不快樂,他是理想完美主義者,對音樂、對家庭、對自己亦如是。網上看了不少觀後感也把他跟''寸''扯上關係。由小時在綠音室對哥哥表現差而拖慢了進度,到後來在表演前質疑好友Saumel音樂練得不夠好,是對他不夠信任。在他的世界裡,他只有自己,他不會明白他人的能力和所想的。在他心中,只知道何是完美,只有這種人,才能做一件事做得這樣出色,不顧所有一切,包括他人感受,才能全心全力去做一件事。
一場比賽前,黃家正與他的隊員,選了一首比限定時間長的一首樂章表演,他說最擔心的只是被評選人員制止他們的表演,他不關心會否扣分,更不關心有否獎項名次,導演問他那為何參賽,一向充滿自信的他愕了一下,才答道不過是傳統吧!我想這可能是他自細活在喜歡競賽的父親的影子下,當醫生的父親心中,音樂只是用來証明自已比別人優勝的一種比賽,這和黃家正所想的是兩個極端,他不滿這樣。他不要得到冠軍,他想勝過的不是別人或自己,他想勝過的是''比賽'',用來証明父親是錯的。
父親搭上第三者與母親離婚,他接受不了這樣不完美的父親。打破他做''人''的宗旨,他痛恨他的父親,他說,背叛自己伴侶的人,是沒人性的。看到這段,我心中不其然的痛,想起父親、想起女友、想起自己。痛自已的痛恨,痛自已的過錯。
學習不完美的完美。